毛主席从未上过军校,为何军事水平,远超顶尖名校的各个将帅?

2023-02-02 19:51:00

支付寶代付

毛主席曾说,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,或者是军事理论,都是前人或者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,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,应该着重去学习它。

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,实际上是毛主席所有军事战略的结晶,也是他多年来可以带领革命胜利的精髓所在。

众所周知,1955年在首次授衔时评选的开国将帅就有上千名,而其中比较出名的大多数将领都上过军校,是正儿八经的“专业对口”。

但有一个人极其特殊,他没有上过军校,也没有学习过什么战争理论,但是却在革命战争中力挽狂澜,带着大家披荆斩棘,他就是人民领袖毛泽东。

毛主席作为军事家的六大素质

第一,超高的预见眼光

1937年张国焘叛变革命时,周恩来火速给延安发电,询问怎么处理这件事。毛主席回电说:“这已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”

可以预见一件事,是不易的,不仅可以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准备,而且可以事半功倍。

没有全局在胸,不会投下一颗好棋子。这就是毛主席的战略眼光,不得不让人佩服。

毛主席说:“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。我们一方面轻视他,一方面重视他,艰苦奋斗,不苦战就不能胜利。”

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,美国记者在撤离延安时问毛主席:“目前,中国共产主义的前途看来很是黑暗,将来会怎么样?”毛主席笑着说:“两年后,我邀请你到北京来看我。”果然,两年后,新中国成立,完全证实了毛主席的预言。

第二,深厚的文化底蕴

从2岁开始,毛泽东就在外婆家生活,外婆让文运昌带着毛泽东到私塾学习,后来舅舅送给他一本《康熙字典》,凭借着这本字典,毛泽东开始《三国》和《水浒传》,以至于到了上学的年纪,他已经比同龄的孩子懂得太多,连老师都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需求。

随后,他在革命战争时期写过大量的文章和诗词,光《毛泽东选集》中,他就旁征博引了大量的历史典录,比如《左传》《孟子》《论语》《山海经》等,其中还有大量的历史人物,曹操、孙武、韩愈、朱元璋、李自成等,甚至还有哥白尼等外国名人,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,这些文章是不可能写出来的。

退一步讲,如果毛主席没有认真研究《孙子兵法》或许那些游击战中的“围魏救赵”“空城计”等战略就不会运用到实践。

大量的文字积累,不仅让毛主席成为了一个诗词大家,而且在带领红军战斗的过程中,还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。

第三,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

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毛主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后,可以更好地利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,甚至写出了大量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文章,单凭这点来说,任何将领是做不到的。

从《实践论》到《矛盾论》再到《论持久战》还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《论十大关系》等,这些重要的著作都奠定了毛主席哲学家和战略家的地位,也成为了他高瞻远瞩和洞若观火的哲学基础。

第四,超高的胆识

在两方交战中,作为将帅如果迟疑一秒,很可能就会决定战斗的胜负,而及时做出决断,是一个高级指挥官必须有的能力。

毛主席便是这样一位领袖,1947年胡宗南25万大军来势汹汹,从三面开始进攻延安,当时大多数部队都在外作战,延安守军不过3万。

毛主席当机立断,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,主动撤离延安,诱敌深入,最后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,出奇制胜。

对此毛主席还说:“蒋介石就是一个小气鬼,占领了一个个小村庄舍不得放弃,我们暂时放弃延安,敌人就背上了包袱,迟早我们都要拿回来。”

正所谓知彼知己,毛主席对老对手蒋介石已经了如指掌,正是懂得了对方的弱点,才能百战不殆。

第五,集思广益

作为最高统帅,毛主席一直是谦虚谨慎,集思广益,在每一个重大的决策中,毛主席都会站在人民的立场,听取大家的意见。

据毛主席的警卫员叶子龙说,毛主席在每次起草电报后,都会对他说:“把这封电报给朱老总周恩来等人传阅,没有意见了就发出去。”

比如解放战争中,粟裕曾提出华东野战军暂时不渡过长江,而是在长江以北展开歼灭战,毛主席听取意见后,马上修改了自己的作战计划。

“能受谏、能听讼、能纳人、能采言”等要求,纵观整个历史中,可以做到这样的将帅,少之又少。

一如白崇禧嘲笑蒋介石那样:“蒋老总指挥作战,连一个交警大队,一个步兵营也要干涉,弄得前方将领束手无策,动弹不得,别人说他是步兵指挥官,我说他是步枪指挥官。”

周总理在《学习毛泽东》中就说明了毛主席这个别人无法做到的优点,他说:“当毛主席的意见没有被大家接受时,他就等待,有机会他就又讲,又教育,又说服。”

在十年内战的时候就是如此。我们主张打大城市,毛主席认为我们的力量小,不应该打大城市,应该集中力量建设根据地。但是毛主席的意见大多数不赞成,大家要打,他也只好跟着打。结果打败了,毛主席赶快在会议上提出:打败了说明这个办法不行,换一换吧!大家还不接受,他只好再等待,又跟着大家走。像刚才说的万里长征,就因为在江西打败了,硬拼消耗,拼到最后挡不住了,不得不退出江西。在长征路上,毛主席又提出了他的正确意见,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错误路线,带着红军爬雪山、过草地,冲出了危险的局面,到达了陕北,最后证明毛主席的主张是对的。

第六,百折不挠的意志

在撤退时,毛主席和警卫员无意间走到了一个很不好过的深沟,警卫员说:“主席,我们还是回去吧。”毛主席说:“不,我这个人从来不走回头路!”

“从来不走回头路”这是毛主席坚强意志的真实写照。

1976年9月9日,毛主席在北京逝世,但鲜为人知的是,在9月8日,也就是他逝世前一天,他仍然坚持要看书读报。

或许对于我们来说,在全身插着氧气管子等医疗设备,在生命的尽头再去读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,但毛主席的意志坚定,他不到最后一刻,就不会倒下去。

1976年9月8日(毛主席护理记录)0时0分,体温36.9摄氏度……阅读14秒。0时50分,阅读15秒。5时10分,阅读7秒。14时35分,阅读23秒。16时37分,阅读30秒。(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看文件)

这是毛主席人生最后的阅读记录,他的坚强意志表现的淋漓尽致,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。

一代伟人,名副其实。

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婺城信息社版权所有